瀏覽:人次
Published on : Jul 15th 2014
服裝與人身體的關系,恰似帶著面具跳舞。
中世紀后期作家塞坎比說過這樣一則故事:一個皮毛商人前往公共澡堂,脫掉全身衣服后,面對一群未穿衣服、無法辨識和定位的身體,突然間產(chǎn)生了失去認同的慌亂。失去服裝的佑護,他再也不知道自己是誰。最后抬著一捆草扎的十字架當作救命之物,但因扎得太松,被他的鄰居一扯就散掉了,他失去了最后的依憑之物。那個鄰居說:“我是你,滾吧,你已經(jīng)死了!”商人昏聵之余,遂真的以為自己死了。這個故事的意義明確而尖刻:人的意義其實是多么容易消失!服裝作為一種存在于我們生活中的標志、分類、認同、秩序與表達,它不只是保暖和護膚的東西,更是一種意義的記號,深深地銘刻著其他痕跡。簡單說,一個人可以通過衣服告訴人們,你已擁有了什么,還希望得到什么。
魯迅就曾經(jīng)多次在文章中提到昔日上海“衣服崇拜癥”和“只看衣裳不看人”的文化。他說:“在上海生活,穿時髦衣服的比土氣的便宜(指方便)。如果一身舊衣服,公共電車的車掌不會照你的話停車,公園看守會格外認真地檢查入門卷。大宅子或大客寓的門丁會不許你走正門。所以,有些人寧可居斗室,喂臭蟲,一條洋服褲子卻必須每晚壓在枕頭下,使兩面褲腿上的折痕天天有棱角。”這便是服裝與身份的認同相結合所產(chǎn)生的魔力,人們依仗著服裝,由此塑造自己,同時判斷別人:一個穿化纖面料的人無法和一個穿裘皮或者穿棉麻、毛料和絲綢的人相比,不僅在價格上天差地別,同時也預示著格調(diào)和品味的某些不同;喜歡穿棉麻制品的人,多半崇尚自然、個性豁達,不受約束;喜歡穿毛料和絲綢制品的人,雖然也追求舒適和環(huán)保,但由于在洗滌和打理上都很費心,所以穿這類衣服的人在生活中性格多半傾向于拘謹,容易為追求而患得患失。